一、选好苗
选好苗是成功养虾关键的一步,那什么样的苗是好苗呢?有几个基本标准:1、的一代苗种;2、不带病毒等病原体,即SPF苗;3、苗期投喂天然的生物饵料;4、育苗过程中不使用抗生素。这些标准小苗场一般无法保证,可选用一些口碑好的大场的苗如“利洋苗”。
二、根据增氧能力确定放苗量
为什么说要根据增氧能力确定放苗量呢?2015年有部分客户1亩地放苗量不到1万尾,但是虾仍然不长,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养殖户认为放苗少,池塘肯定不缺氧,增氧机更舍不得开。其实,不同的养殖模式、不同的水质和底质条件1kW的增氧能力能生产对虾的数量不同。
以广西防城港10亩池塘6台1.5kW的增氧机为例,增氧能力:1.5*6=9kW,总产量9kW*800斤/kW=7200斤;池塘基础耗氧:10*300=3000斤;因此,实际产量:7200-3000=4200斤;以养殖规格为20尾/斤,成活率80%计算,放苗量应为:4200*20/80%=10.5万尾。
所以,以养殖规格为40尾/斤,成活率80%计算,放苗量应为:4200*20/80%=21万尾;以养殖规格为60尾/斤,成活率80%计算,放苗量应为:4200*20/80%=31.5万尾;以养殖规格为80尾/斤,成活率80%计算,放苗量应为:4200*20/80%=42万尾。(备注:增氧药物、改底药物、换水均可提高池塘产量)
在此增氧能力下,10亩地放苗量普遍在40万尾左右,而增氧机即使有6台,那又有谁同时开过6台呢,这些值得我们思考!
三、早投喂、投喂足
1、喂料早:放苗第二天就投喂。
四、强增氧
还是以10亩地计算,保证池塘基础耗氧所需要增氧机数量10*300/800(根据当地的目标产量确定增氧机的数量)=3.75台(1kW/台),因此在天气不好或水变的情况下,即使刚刚放苗,在不考虑苗耗氧的情况下,想要保证池塘的有效物质循环至少得开4台增氧机;平时多增氧,保证虾、藻类、菌类、轮虫等正常的生理需要;养殖中后期或者是增氧能力不足的池塘可经常撒“底居安”3亩/包+“底加氧”3亩/包提高水体氧化性,预防缺氧。
五、深水位
深水位,土池1.2米以上放苗,高位池1.5米以上放苗。深水位是早期预防气泡病的重要举措,早期发病的诱发因素90%以上是由气泡病诱发产生的,水位越深,增氧机开得越多,气泡病发生几率越低。
六、巧稳水
现在大家都很迷惑,是肥水好还是瘦水好?稳定的水质才是好的水。我们想一想,虾发病一般在什么时候?连续阴雨转晴时是发病高峰——阴雨天藻、菌大量死亡,天气转晴,小型藻类优先大量繁殖,气泡病随之暴发,继发感染细菌病或者病毒病。
关于阴雨天的两点建议:1、阴雨天藻类的大量死亡,代谢废物增加,水体溶氧降低,分解能力下降——强力增氧,多开氧机,多使用一些弱氧化性物质如“福地安”、“氧速保”;2、科学投喂,平时多与免疫增强剂拌料投喂,增强对虾自身抗病力。
那么,怎么样才能稳定水质呢?
提前15-20天培水,老水放苗,老水总碱度高,一般80-120比较好,菌、藻、虫等达到相对平衡,稳定性强。放苗后定期3—5天补肥、补碳、补菌,“藻安生”4亩/瓶+“活力碳”6亩/瓶+“利菌多”3亩/瓶,高位池可以适当加量。
七、建蓄水池
建立蓄水池,水源经过彻底处理,可以减小疾病感染的几率,特别是近几年白斑症病毒病发病率高的地区。蓄水池也能够保证及时补水和池塘水质稳定。